您现在所在位置: 火狐电竞 > 火狐新闻 > 行业新闻

火狐新闻

News

【客家文脉·聚焦·视频】邂逅梅江桥最忆是乡愁

2024-01-02 23:57:1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在梅州城区,有一座横跨梅江的老桥——梅江桥。它于1934年建成,连接梅城江南与江北。在东山大桥、嘉应大桥未建成以前,梅江桥是梅江两岸唯一的桥梁,是贯穿南北的大动脉,成为梅州的标志性建筑。

  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桥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。古老的梅江桥从建设到如今几经修缮,栉风沐雨,承载无数客家人的历史记忆。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梅江桥是梅城历史文化的象征,也是梅州人民与海外华侨的“连心桥”。

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梅江上,河水瞬间被染得金光闪闪,河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。梅江是梅州人民的“母亲河”,流经梅州城区,从梅城中心穿过,呈U形走势缓缓流淌,梅江桥便伫立于梅江U形河道顶端。

  梅江桥是梅州城区标志性建筑,也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,最早修建的,方便人们出行,如同一条纽带将两岸的人们紧紧连在一起。

  查阅《梅县建筑梅江桥征信总录》等史料可知,20世纪30年代初(1931年),时任梅县(1912年(民国元年)废除州府制,梅州改称梅县)县长的彭精一主张拆旧建新、开辟桥梁公路。当时的梅城,一江两岸的居民主要靠摆渡运送物资,行人以竹筏、木船为渡,两岸群众过江既不方便也不安全。梅江河上亟需建一座大桥,以解决两岸居民过江难问题。于是,当时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、黄爕南、黄荣樵、刘耀初、卢耕父、曾汉南等倡议,彭精一赞成,决定在梅江两岸建设一座桥梁。建桥倡议得到梅县客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侨胞的支持,很快成立了建桥董事会推进相关事宜。

  “为解决建桥中的技术难题,建桥董事会聘请了十二名知名的建筑师,在河中以沉箱的方法(挖至深约30尺、宽约6尺)建桥墩,先后建起14个桥墩。”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介绍,1931年10月26日,梅江桥正式动工兴建,至1934年建成。原桥长278.5米,宽阔6.65米,分十三孔,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。当时的桥面中间只铺木板,桥的两端砌筑石阶梯行,行人拾级而上。

  “有桥千程近,隔水咫尺遥”。梅江桥的建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,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,桥面上人来人往,好不热闹。从江南过桥可到达文化公园、老街等地方;从江北过桥可来到百花洲等地。作为客都文化地标之一的这座古桥,它承载了梅州悠长的历史,共同见证着梅州的历史变迁和城区江北江南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
  “梅属地灵,功成之用仙鞭石;江横天堑,普渡何须鹊架桥。”据说这是当时梅城文人为梅江桥建成写下的一副对联,前可见唐宋风韵,后可窥客家风采。

  众所周知,梅州是华侨之乡,华侨热心家乡建设,是梅州砥砺前行的独特资源优势。据了解,梅江桥的修建,得到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。

  彼时,在第一个桥墩建成之后,第二个桥墩的经费仍无着落,为了让工程顺利推进,建桥董事会四处奔走,呼吁大家认捐。黄荣樵介绍德大兴、金生庄、黄昌源等商号借款接济,还写信动员梅县籍的华侨认捐。

  “梅江桥建设到后期,尚缺资金。当时旅日侨领潘植我(梅县南口侨乡村人)从海外回国,建桥董事会经理曾汉南拜访他,详述建桥遇到的困难,立即得到他的慷慨允诺,最终潘植我捐资1.5万元银元用于建桥。”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原馆长朱迪光对梅江桥进行过一番研究,他表示,潘植我的捐资对于建设梅江桥起到很大作用。

  据记载,曾汉南曾撰文表示,陈济轩、陈翼南火狐电竞平台app下载、侯秀兰、吴增寿等人通过捐资或劝捐的方式,各自承担至少一个桥墩的建设费用;侯广夫人在南洋募得1.2万多银元;在爪哇巴城(今雅加达),燕络英剧社举行义演,募得大洋2100元,全部捐献建桥;华侨还在南洋发行三期彩票,剔除奖金,实得大洋21223元;国内商人和海外侨胞廖元盛、陈富源、饶烈伯、谢信泰等人也热心资助……据统计,至大桥建成,共有当地百姓以及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慷慨捐赠,共计8100多人,累计捐资额达11.23万余银元。

  可以说,梅江桥是海内外客家人“心连心”的物证。法籍留尼旺华侨陈根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,梅江桥是海外华人维系家乡情结的记忆之桥、情感之桥,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巴黎一样,梅江桥无可争辩地扮演着梅城城标的角色。

  事实上,梅州许多桥梁的修建都得到海外华侨的帮助。譬如梅城的东山大桥、嘉应大桥、德龙大桥等等,大多都是华侨、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或集资修建的。这些桥梁也成为广大海外华人华侨魂牵故土的象征性建筑物,是梅州历史发展的见证物。

  在梅城江北老街东门塘有一家开了100多年的老相馆,名为“青春百年照像店”。步入相馆可以看到,里面挂满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照片。这其中,就有不少关于梅江桥的老照片。

  这间从1920年创办至今的相馆,位于梅江桥附近,历经三代人传承,留住了老城百年岁月,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。“这些老照片都是相馆几代人拍摄的,记录了梅城每个阶段,每个瞬间。”现年70岁的相馆负责人梁才昌老伯介绍道。他指着墙上关于梅江桥从动工兴建到现如今的照片一一进行介绍,如数家珍。

  从照片可以看到,梅江桥原桥的桥面不能行车。1950年和1965年,政府曾两次斥资改铺水泥桥面和扩建人行道,并加筑立体交叉引桥,使梅江桥终于能通行车辆。20世纪80年代初,在东山大桥和嘉应大桥未建成之前,梅江桥是梅江两岸重要的通行桥梁。

  1986年,经省有关方面鉴定,梅江桥使用年限已到,开始禁止机动车辆通行。2007年10月,梅江桥经检测后评定为危桥并全面封闭。

  2008年11月,梅州市人民政府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,再次对梅江桥进行加固大修。广大市民、外出乡贤、海外侨胞纷纷通过来访、来电、网络等各种形式,为梅江桥加固大修工程建设建言献策。最终,历时13个月的加固后,梅江桥结构安全稳定,重新恢复了桥梁的使用功能。修葺一新的梅江桥全长289米,宽12米,显得更加巍峨壮观,能够满足12座以下(含12座)客运车辆、两轮摩托车和自行车、行人通行的要求,进一步改善梅州市区的交通条件,提升了城市品位。

  “我在梅江桥拍了一组复古婚纱照”“老桥复古风又回归大众视野”,在梅江桥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,男士身穿简约黑色外套,女士佩戴珍珠项链,搭配复古蕾丝花边婚纱,甜蜜牵手。这种复古搭配,与梅江桥的悠久历史相呼应,形成独特的复古婚纱照。

  每当夜幕降临,行走在梅江桥上,桥中央是川流不息的车辆,左右两旁人行道上,有人行色匆匆;有人漫步欣赏拍照留念;有人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……近百年古桥,最忆是乡愁。对当地百姓来说,梅江桥除了提供出行方便,还有精神等方面的意义。

  梅江桥建成后,曾公开征求书法家贡献翰墨,还公开征求佳联。一时间,梅县的文人雅士纷纷挥笔,撰联应征。

  最终,周辉甫、宋汪若、谢心源三位书法家书写的“梅江桥”分别用在桥拱中间两面和桥背中间。

  而征联当时取录的桥联却没有印在梅江桥上。据记载,当时应征的县内外文人墨客甚多,收到征联一百多副。

  其中,“梅属地灵,功成不用仙鞭石;江横天堑,普渡何须鹊架桥”这副对联摘取桂冠,然其作者已不可考。

  另一副入选的佳联为“梅水架长虹,不用祖龙鞭石;江山留胜迹,且看司马题桥”。这两副桥联对仗工整,别有一番雅韵。

搜索